導 演:魏德聖
演 員:馬志翔、羅美玲、溫嵐
類 型:動作 / 劇情 / 歷史
發行公司:威視
上映日期:2011/9/30
片 長:132分鐘
在電影院的門口,我聽到兩個人的對談:
"你覺得上集還是下集好看?"
這空白的問題在我腦中轉了一下,聽著前面兩個人精闢的見解後,我有了答案,
這本來就是完整的"一部"電影,怎麼樣去區分它哪一邊好看?
電影的每個起承轉合到了適合的時間點,就會發揮出的該有的重量,所以做分割比較反而是很奇妙的事情。
我想導演成功的在一開始將賽德克族的委屈及仇恨深植在我的心中,而後用激烈的方式喚醒心中的悲愴。
電影介紹及觀後感想:
故事延續莫那魯道拿下公學校之後,日籍教職員菊川氏抵達霧社山下未遭襲擊的屯駐所,
向上匯報霧社大出草事件,在那個時期,平日咬人咬習慣的日本人被反咬這麼大一口,怎麼可能就此作罷!
於是許多視覺上的交刃、砲火及壯烈犧牲的畫面都陸陸續續的呈現。
而平日對族人不錯的小島源治,在得知妻兒在霧社被殺後,
也將他一發不可收拾的復仇可怕心態在此一路延燒,直至事件結束得最後一秒之後,都無法平息。
其實仔細想想小島源治是整個部族存亡多寡的關鍵點,
以現在靈學觀點來看他肩膀上至少扛了上百條的無辜亡靈,絕對每天都肩膀痠痛都站不起來;
因為要是他的妻兒沒有被殺,由他策劃的以夷制夷可能不會發展的這麼順利,
還記得片中道澤群頭目鐵木·瓦力斯原本他的族人是希望連同莫那魯道一起反攻,
而他的與莫那魯道的舊恨卻在此時被小島煽動,就算到最後他親眼目睹集體上吊的賽德克族人,
想停止自相殘殺的舉動時,都不得不被阻擋在小島的殺親之仇前。
沒有以夷制夷的話或許莫那魯道可以有更多的兵力,
而未諳台灣山土水文的日本人或許也沒那麼容易取得賽德克族人的性命;
會說仇恨心態在事後一路延燒至最後一秒之後,是因為事件結束後,小島又用了一次以夷制夷的方式,
濫殺了儘存的婦女老幼,也就是片尾提到的二次霧社事件。
但這件事情如果換個角度想,你跟小島一樣相對於其他日本人盡可能的善待賽德克部族後,
心愛的妻兒卻慘遭族人殺害,你在一個相對優勢的環境下,你會怎麼做?
雖然內有以夷制夷,外有精兵大砲,但日本人的精兵大砲似乎敵不過莫那魯道精明的頭腦,
頻頻中計滅團,他們千名精銳部隊竟然怎樣都攻不破三百名賽德克戰士,
也難怪鎌田支隊總司令少將鎌田彌彥會氣的拍桌跳腳阿!
在看這一幕的時候覺得他生氣的"霸氣"還真的挺嚇人的!
不過別小看這短短幾分鐘的"霸氣"背後他可是付出許多的努力呢!給這個伯伯鼓鼓掌~
看這個幕後剪輯我還想幫桌子前那些人鼓鼓掌,
因為要在他重覆重拍桌子的那一瞬間嚇的跳起來,感覺也不容易阿!
不過說導演也真的蠻用心的,右邊數來第二個是本尊鎌田彌彥照片,真的還蠻像的呢!!
在片中可以看到鎌田彌彥在氣不過的情況下,最後竟然申請使用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
這種炸彈會令人體的皮膚腐爛,最後因呼吸道、皮膚腐爛而死。
人體在接觸後三十分鐘便出現症狀。這氣體亦會引起低血壓症狀造成休克,
簡單來講聞到這種炸彈等於生不如死,
所以許多族人在生不如死的情況下最後選擇自殺解脫。
而我想當你聽到他要使用"糜爛性"這三個字的時候,
心裡也會覺得這個人怎麼可以如此的不人道,心中或多或少也有莫名的憤慨與同情。
而事後漢人以蔣渭水為首的民眾黨,霧社事件發生第四天即使用"台灣新民報"報導至二次霧社事件為止,
也發電報向日本內閣、大眾黨、農勞黨請求派人前來台灣調查,並向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發電報,
事後日本人使用糜爛性毒氣彈的事情才遭到國際間的撻伐,
而日本知道事情嚴重性後許多相關單位紛紛離職以示負責,雖然離職已經換不回上百條性命,
但我想讓大家知道事件背後幫忙發聲的幕後推手!
而在被日本軍機、毒炸彈逼的走無路的賽德克族人,糧食也逐漸耗盡,我想這個片段是讓許多人熱淚盈眶的一幕。
部族婦女在避難過程,突然停住腳步,突然對著帶路的小孩說"
我們在彩虹橋的對岸等你們"(應該是如此,我的記憶不好,能記得的台詞有限阿冏)
這在觀眾的腦海中應該是一種唐突而震驚的轉換,原本以為他們能夠順利的去避難,
心情放鬆之餘突然全部停了下來.....。
沒想到她們為了成就男人們的獵場,考量到糧食已經不夠他們食用,竟然決定集體上吊自殺....
看這一幕時真的會被深深的感動,原本逃亡的過程中是哪來那麼大的勇氣決定自縊?
一般人要是遇到生命危險應該是逃都來不及了,逃亡者的內心應該是有著許多的脆弱,
而在這看到這個部族女性無比的勇氣,我想這也是整部片吸引人的主軸:賽德克精神所在;
他們堅定的信仰精神在這部片中不斷的打動觀眾的心,
只是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而顯然越到後面越令人難過.....。
「花岡兩(聲明)我們必須離開這個世界。此為蕃人苦受役使,終於爆發長久公憤之事件。我們也被蕃人拘捕,無可奈何。昭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午前九時。蕃人在各方面都有把守,郡守以下職員全部死在公學校方面。」
而在片中花崗一郎及二郎,都以自殺收場;而花岡一郎在死前還是重覆著相同的問題,
"死後的靈魂是要進的是日本的神社,還是祖靈的獵場",
最後二郎穿著賽德克族正式服裝,上吊自殺,因為只有用上吊的方式,他才能回到祖靈的獵場,
而一郎則是先殺死妻兒之後穿著日本和服切腹自殺。
其實當族裡的男人或者日本人都在戰鬥時,他們為何不選擇一邊戰鬥,
而選擇以自縊的方式結束,他們最後選擇回到祖靈的家還是日本神社?我想這是可以一起來思考看看的。
由左而右分別是花崗一郎及花崗二郎,可以看看電影跟本尊的比較,
其實也有一定相似度呢,本尊瘦一點應該就跟電影差不多了
這一幕我是比較不明白一點啦!!
巴萬(那個很會跑的小孩)跟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說他的族人都上吊自殺後,
他為什麼交代幾句話後,就衝動的拿起一把槍從原本躲避的地方站起來,開槍幹掉一個日本人,然後就被秒殺了..。
其實他要是像巴萬這樣出去戰鬥,應該還能像巴萬後面一樣,一個殺十個阿,
怎麼會就這樣衝動站起來開一槍,然後就去見祖靈了勒!
所以今天的 今日我最衝: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
當然是要投給他了(構想出自蘋果日報 今日我最正系列單元)。
還記得被小島脅迫以夷制夷的道澤群首領鐵木·瓦力斯在最後落入陷阱時,發瘋崩潰殺紅了眼的樣子嗎?
他在最後由於不斷追殺莫那魯道的部族,而來到他們所設的陷阱,發現中了陷阱後的他,
在逃亡的過程中想起來莫那魯道在背後追殺他的過程,仇恨心抹滅了他的理智最後他不顧自己處在劣勢的情況下,
轉身決定與他幻想中的莫那魯道決一死戰。
最後當然是被一刀人頭落地血洗戰河,但沒想到這一刀下去,是往後的101顆人頭....
在整個霧社事件後,沒死的反抗族人或者餘眷514人被收容在「保護蠻收容所」,
道澤群族人由於心中對馬赫坡社的舊恨以及頭目被殺死之新仇,
在滿懷復仇心裡小島的暗中幫助下,對這群無辜的倖存者進行大出草,
總共自殺或被殺者達218人,就是所謂的二次霧社事件。
沒想到原本一開始看到以為是唯一願意幫助賽德克族人的小島,
到最後竟然淪為被最可怕的惡魔,他可說是整部片中性格轉變最大的角色。
二次霧社事件大出草獵下的101顆人頭
事實上最後那一幕也是我不懂的地方,莫那魯道帶著僅存戰士在橋上對著鎌田彌彥衝過去之後,橋被炸垮了,
但後續還看的到他的孩子以及他本人存活,是代表他們有衝過去沒掉下橋,
然後鎌田彌彥放他們一條生路嗎?還是他們摔下橋後逃亡了?
最後莫那魯道看大勢已去,殺了兩個孫子,連同上吊自殺妻子的遺體一起放火燒光。
這時就看到右邊字幕寫著莫那魯道進入深山後"行蹤成謎"....(聽說進入深山後他就飲彈自盡了),
然後4年後被發現陳屍在深山,在埔里公開展示。
之後他的遺骨又"行蹤成謎"..... (這時我心裡就os...這個人怎麼從出生到死後都行蹤成謎阿....),
最後隔了幾年遺骨才在台大醫院標本室被發現.......(也跑太遠了.....),
於民國62年遺骨才運回霧社安葬(南投仁愛鄉),
而在二次霧社事件後,全村迫遷到川中島(如今的清流部落),於1931年10月15日以全村歸順式名義,
於埔里逮捕23名曾經殺死日本人卻倖存下來的,並凌虐處死。
迫遷之初,有因水土不服病故者或憂恨、自殺者不乏其人,
更可悲者經皇民化教育誘導部分青年參加高砂義勇軍,強顏事仇,餘生後裔剩下老弱婦孺僅存200餘人.........。
整個事件看起來,就理性上而言莫那魯道似乎帶領著族群走向滅亡之路,
但就感性上而言這並不是他們所謂的滅亡之路,而是他們深層信仰中的彩虹橋;
但倘若沒有霧社事件的發生,現在的賽德克族會是甚麼樣子呢?
莫那魯道終於不再消失的遺骨
雖然霧社事件大家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可能只有莫那魯道這個名子,
但透過電影的呈現方式,雖然還是以他為主角,但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
看到整個事件不管從小人物到大人物,為了抵抗外侮而犧牲奉獻的英雄絕對不是只有莫那魯道一人,
我們可以藉由看這部電影了解到更多歷史的發展經過,
就算中間可能為了電影的流暢度、精彩性等等考量,電影跟史實無法完全符合,
但其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我認為遠大於這一切,
要是魏導演沒有拍攝這一部片子,
我想到現在的我們許多人不可能去由畫面了解到賽德克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曾讓這個部落如此偉大而壯烈,
我們只能在課本上看到霧社事件及莫那魯道等等的關鍵字,
卻無法了解到整個事件的起承轉合及課本上沒提到的那些無名英雄的名子,
感覺因為這部片子許多平常沒被注意到的事情又重新被重視,
我認為他成功的運用電影去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及文化上的認知。
那些與史實不合的事:
1.莫那魯道沒參與人止關之役及姐妹原事件:
人止關之役:1901年日本開始對霧社山區圍剿討伐。1902年日本隘勇隊200多人在人止關與泰雅族賽德克人發生戰爭,雙方死份慘重。
姐妹原事件:還記得上集中莫那魯道他們被生計封鎖後,遇到了干卓萬社,他們飲酒狂歡之後霧社群社的人紛紛醉倒,只有莫那魯道怎樣都喝不醉,躺在那最後發現干卓萬社人要大出草,莫那魯道發現後趕緊叫族人醒來逃命,事實上莫那魯道那時候沒有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而族人最後只有6、7個逃回去,霧社部落勢力大減。
2.莫那魯道有參與而沒在電影中呈現的"薩拉矛事件"
當時全世界正在爆發流感,而泰雅族人死傷慘重,就覺得是外族入侵造成,所以多次出草日本人首級祭祖消災,讓日本人十分頭痛。就在1920年流感進入了薩拉矛部族,他們進行大出草日警駐在所,薩拉矛事件就此報發,而莫那魯道想趁著這波熱潮一起聯合行動,卻被日本警方查覺,並威脅利誘這些原本想一起攻擊行動的部族組與日本人組成突擊部隊,幾乎滅了該地區的泰雅族人,所以就該地區的遺族而言,莫那魯道應該不是英雄,而是協同日本人一起滅族的狗熊。而該泰雅族的遺族而後遷移到眉原社,這裡所提到的眉原社,就是霧社部落在慘痛的種種經歷後,最後定居的川中島旁邊,想必他們首領莫那魯道之前滅人家族,這些老弱婦孺移到這裡當然是"挫哩等!"然眉原社頭目明白薩拉矛事件的始終罪魁禍首,不但寬恕其遺族未予攻擊報復,更在其遺族難適應新居瀕臨餓死之際送上大量的食物,冒著被日本政府懷疑串聯的危險雪中送炭。
從這裡可以看到不管怎樣的英雄,都還是有所瑕疵,但如果這一幕如實的搬上大螢幕,你在看電影的當下是否對莫那魯道對他在帶領部族時所擁有的獨特說服力,還能有著相同的震撼?他在片中那種堅不可摧的形像是否仍然相同?
3‧
由左到右都是花子及初子,但跟史實比較起來......這根本是幻滅阿!!!~
最後由這悲壯的歌聲為這部電影畫下句點
鎌田彌彥最後也說「三百名戰士抵抗千名大軍,不戰死便自盡....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區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這裡的櫻花開的太豔紅了嗎?」
而小島則回應:「今年的櫻花早開了」....
我想這裡留給觀眾許多思考的空間,我也想不出來這段對話後面到底有甚麼含意,
我想或許是他對莫那魯道一族人貫徹他們的"精神"比日本人貫徹"武士道"的精神還要強烈而有感而發,
而櫻花提早豔紅的盛開彷彿在呼應賽德克族人為了這片獵場所流入土地的鮮血。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