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演:Gus Van Sant 葛斯范桑
演 員:麥特戴蒙 Matt Damon、 法蘭西絲麥多曼Frances McDormand、約翰卡拉辛斯基 John Krasinski
類 型:勵志│劇情
發行公司:甲上娛樂
上映日期:2013/3/22 晚場起
片 長:106分鐘
官方網站:http://promisedland2013.pixnet.net/blog
中文電影預告
電影介紹與觀後感想: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Dave Eggers作品,取材自美國真實事件,故事描述一位天然氣能源業務員史提夫巴特勒(Matt Damon 飾)與其搭檔蘇湯普遜(Frances McDormand 飾),在公司的委派下,來到地層富含天然氣的淳樸農村,並遊說當地居民同意收購這片土地,開發天然氣的過程,原本信心十足可以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的史提夫,萬萬沒想到在這過程中會遭遇到重重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使他重新正視自己內心的困惑。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重新找來Gus Van Sant導演與Matt Damon十五年前合作的電影《心靈捕手》來觀賞,
目的當然不是要考究Matt Damon胖了多少,或者他的髮型從中分後做了什麼改變,
而是想了解兩人合作的電影當中,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特色存在。
看完之後會發現,兩部電影都針對社會議題做探討,
《心靈捕手》在探討一位來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年他的想法,
以及如何藉由心靈導師的引導走出內心的揮之不去的陰霾,
而《心靈勇氣》探討的是能源環境與現實經濟間的拉扯;
它們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對於社會議題的探討,不是粗曠直接的去強調其影響層面,
而是從小人物出發,藉由人物間的對話,讓觀眾更細膩的去了解,在這個議題的影響下,
不同層級人物的遭遇,以及他們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而當中《心靈勇氣》在Frances McDormand與Matt Damon的一搭一唱下,
將社會議題處理得相當活潑有趣又不失深度,娛樂性可說是更上一層樓。
男主角麥特戴蒙在兩部作品當中,都與其他人物產生對立,
《心靈捕手》的叛逆天才少年會與他的導師及心理醫生發生衝突,
《心靈勇氣》中的對抗來自於當地居民及環保人士,但到最後,也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莫過於回歸到男主角對於自己內心想法的衝突,
我們都很享受這種掙扎後的蛻變所帶來的正面能量,並被這種心態上的轉變給感動。
我個人較喜愛《心靈捕手》中那種壓抑許久,所瞬間爆發出來的情感突破,
感覺就上充氣球比賽般,大家都知道氣球的表面張力即將瓦解,但就是不知道時間點是甚麼時候,
我們的情緒也在期間隨之醞釀,時間到了與氣球一起釋放出來,
《心靈勇氣》在劇情安排上轉折點鋪陳所帶來的驚喜,
就像你拿到足以扭轉局勢的ace後,卻發現這是牌局裡第五張ace般,
只可惜在後段癥結點暴露後發展稍嫌刻意,
觀眾容易察覺並提前預測出結局導向,此時內心轉變所帶來的張力可能就會削弱許多。
電影當中,寫實的人物刻劃,是我相當喜愛的部分,史提夫這個角色雖然代表能源公司,
同為農村出生的他,了解這種小農村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終將面臨沒落消失的命運,
而天然氣能源開採所帶來的財富,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
他以好的出發點,來遊說收購居民的土地,因為他不想看見自己家鄉的悲劇在這重新上演;
在這收購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性價值觀的差異,
同樣的一塊土地,對不同人而言存在不同的意義,
它可能是一個家族回憶的守護,也可以是環境保護的責任,對他們而言這都是金錢無法取代的事物,
然而在面臨金錢誘惑的情況下,當然不乏人性貪婪醜陋的展現,以及迫於現實考量的無奈,
這些內容都能由電影當中寫實的人物對話來感受,無論是何種面相的詮釋,都相當扣人心弦。
電影中環保人士達斯汀諾貝爾(John Krasinski 飾)也是個相當有趣的角色,與男主角處在對立立場,
既然是站在環境保護的立場,相當然爾他應該是站在正義的一方,但這個角色的詮釋上,
給人感覺就像業務員般,伶牙俐齒想法相當正面樂觀,對於自己所支持的產品強力推銷,
當然他在電影當中是負責警告當地居民,天然氣開發對他的家鄉過去曾經造成多嚴重的危害,
並用積極誇張的手法阻擋男主角的收購之路,
但仔細想想,其實現實生活或者電影當中,業務員這類形象,
常常會引來負面聯想(因為大家都曾有被各類業務員騷擾的經驗),
然而此種特質的角色為何會套用在正義的化身呢?
這位高中教師法蘭克葉慈(Hal Holbrook 飾)在男主角對村民遊說的集會上,
當頭棒喝天然氣開發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沉穩堅定的質問男主角,
如果政府認為天然氣開發是如此好的東西,那你今天就算不用站在這裡,居民也會欣然接受,
這一針見血的內容讓男主角陷入了窘境,雖然如此,在後面的發展內容中,
會發現這位老先生其實也相當了解天然氣的開發,會帶給小鎮繁榮,
只是在能源公司對於風險沒做好萬全準備前,
他對於這塊環境仍有一份責任,但絕非為了反對而反對這件事情。
相對於這位老師而言,大部分的居民其實容易被一些言論給左右,
當他們發現有利可圖時受不了誘惑,但有人出來告訴他們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他們也跟著一起反對,
在無法了解自己反對甚麼,支持甚麼的同時,最後就容易陷入利益相關單位自導自演的騙局當中。
其實台灣目前的核四問題或許也如同這個劇本一般,政府單就經濟利益做考量,
但若認真的去考察相關安全防護,會發現政府如同電影中的能源公司般,還沒做好準備,
如果是臺灣好幾倍大的日本,都經不起核災摧殘,那政府為何敢在還沒做好準備前,就掛保證?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台灣相當仰賴外來能源,
如果用其他能源發電的方式所帶來的汙染或者花費,想必也相當可觀,
沒有核能,將來在用電上就須更加節約,或者要調漲電價來達到平衡,
從過去核電廠的預算來看,政府都會先低估之後在不斷上修幾倍,這次的低估是從1700億起跳,
將來廢料的處理,以及核電廠除役等等開銷下來,上千億的花費想必也是來自民膏民脂,
反正羊毛都來自同一隻羊身上,那為何不將這些錢轉移到開發更環保的發電方式上?
我不會全盤否定核能,但在政府沒有萬全準備以前,我們都有捍衛這片寶島的責任,
但也要像葉慈教授般了解自己為何而反,並有承擔後續經濟負擔的認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