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演:Detlev Buck
演 員: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佛洛里昂大衛費茲( Florian David Fitz)、Albrecht Schuch、Jérémy Kapone
類 型:劇情
發行公司:絕色國際
上映日期:2013/2/1 晚場起
片 長:123分鐘
電影中文預告
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色彩內容也是相當吸引我的一部分,
在觀賞的同時常常會有種在看國家地理頻道的感覺(從段預告片就或多或少能感受到),
可以看到一個昆蟲的特寫鏡頭,一個冰山周圍雲霧景緻隨時間軸的推移在變化,做為情境的表達,
將大自然的優美及壯麗與故事背景做結合,讓觀眾在視覺感受上更為驚豔。
電影介紹:
大家可以比對一下本尊畫像與演員的相似曾度有多少?
這部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的暢銷小說《丈量世界》,故事是在描述十八世紀末,有「哥倫布第二」、「科學王子」之稱的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封‧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與有「數學王子」之稱的天才數學家卡爾‧費德烈‧高斯(Carl Friedrich Gauß),他們如何用自己所堅持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對於科學上的好奇,而在未知世界的探索背後,將會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起承轉合。
觀後感想:
這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就考考大家1+2+...+100=?,聽說當時念國小的高斯花了3分鐘才解出這題,
當電影中這個問題一出來時,我三秒鐘就回答我身旁的朋友:5050,
這題我也是在國小的時候就知道答案,但與高斯用的方法大不相同,
只是高斯是用"想"出來的,而我是每天被心算老師逼著要在幾分鐘內算出1加到100的答案,
以至於如今5050這四個數字還歷歷在目,我想這就是天才與一般人的差別。
洪堡在自然科學的探索上,相對於高斯坐在桌子前就能天馬行空的構築出這個世界,
他反而像我們一般人般,雖然無法快速的得到答案,但他勤奮的身體力行,逐步的將1往上加到100,
雖然過程歷盡艱辛,但他一步一腳印上山下海親身證明,對於他所熱愛的科學瘋狂堅持到底;
這兩個科學家,分別代表著"理論"與"實踐"的極致表現,
用不同的風格來貫徹他們所興趣的科學,
然而你說到底哪種方式結果較為突出?當看到最後兩人再次相遇時你或許能從中得到些不同的想法,
但是唯一可以確信的就是,只要對於科學能夠堅持下去,不管你用的是哪種方式,
都能在一百多年後於不同領域荼毒我們的求學生涯。
這部電影除了片頭在描述兩人年幼最初的相遇,以及終年再次相遇所激盪出的火花外,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兩條平行的故事線在推進,故事在銜接的分割點上處理得還算清楚流暢,
我覺得這是對於這部電影蠻不錯的一種處理方式。
洪堡(Albrecht Schuch 飾)的場景多在野外,感覺較為生動活潑,
可能前一幕在熱帶叢林抓電鰻,過一會兒就在冰天雪地測量山高,
他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除了內容會讓觀眾充滿好奇倍感興趣,
也瘋狂的用自身肉體來"親身證明"未知的自然現象,
而每當他要身體力行時,就是讓觀眾再次將精神專注於螢幕上的時刻,
這種對於科學瘋狂的熱忱帶給這部電影相當多的熱趣;
像是他被無麻醉的情況下殘忍拔牙,
或者是他為了要親身感受電鰻的電流量時,將電鰻放在他身上電的吱吱作響,
我覺得導演相當會將演員的感受傳達的觀眾的身上,
因為相信上述這幾幕在座的各位在看的時候,都會打從內心感受到疼痛與主角們一起發出哀嚎,
而其蛋疼的程度應該不輸一些血腥殺人恐怖片所帶來的效果。
高斯(Florian David Fitz 飾)的戲份大部分給人的感覺比較靜態,
多呈現於室內且沉溺在他內心世界永無止盡的數字探索,
而借由高斯較為靜態的故事內容,可以看見這部電影當中所想表達的內心層面,
誘導出這部建立於科學上的電影所想表達的感性世界,
反思這些名留青史的科學家,在堅持於自己所熱愛的研究時,是否還能獲得平凡人的幸福快樂?
他們畢生的心血研究,多為想像的理論及文字,
當大家無法立即看見實體的光輝時,又該如何了解其中的價值?
而平常人人稱羨的天才頭腦,當我們成為那幾千萬分之一的擁有者時,
到底是會因這與眾不同而受眾人擁戴,或者是因此而高處不勝寒的孤老一生?
這些內容你都能在這部電影當中,從他的詮釋上獲得其中的感受。
從洪堡及高斯這兩個人物故事動靜間的轉換,
讓這部電影顯得節奏相當輕快活潑,卻又不失深度。
這部電影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其相互交錯,層層疊疊的反差所交織出的內容張力,
從最一開始兩人的出生,洪堡出生在貴族,而高斯的出生家庭父母都是文盲,
相較於貴族,文盲的家庭生出來的卻是一位數學天才,而這層反差又帶出兩人在科學研究方式上的極端差異,
天才在書桌前就能用大腦丈量世界,而洪堡卻必須勤奮的身體力行才能完成,
但在情慾上又跟兩人迥異的科學研究方式做了對比,或許數學家內心世界比較活躍,所以情感也較為豐沛,
我們可以在劇中看見高斯雖然都在室內做研究但還是不忘風花雪月,
在精蟲衝腦的那一瞬間還能思考出新的一套數學理論(這真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
也因為這部分情慾內容的穿插,讓這兩位看似遙不可及的偉人,
用更真實親切的方式在觀眾的心中建立起來,告訴我們他們除了出類拔萃的部分外,
其他的也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也是有需求,也是有脆弱;
而具有探險精神的洪堡給人感覺雖然多在戶外,用自己的雙腳來與他的科學世界做連結,
但保守實際的他,至始至終都沒進入過女人的神祕三角地帶探險,當了一輩子的處男。
最後在這層層的不同的當中,可以歸納出兩人相同的特質:對他們好奇不斷堅持,
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就會是贏家,這句話應該是他們兩位最好的寫照。
還記得有一幕高斯躺在床上,看著兩朵雲逐漸融合在一起,
就表面上看來1+1似乎不等於2,而只是成為更大的一朵雲而已。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很像是我們求學過程到社會工作這段過度歷程的縮影,
在求學期間我們就像高斯一般,沒有社會上實際操作的歷練,
坐在書桌前痛苦的死背課本內天馬行空的機械結構,但實際工作要用到時卻又不知如何著手,
而工作期間就如同洪堡一樣,我們運用實務來不斷累積自己的經驗,雖能駕輕就熟,
但若問起相關理論內容,我想大部分沒再精進自己的人,多半只能用吱吱嗚嗚尷尬收場。
在台灣所受到的普通教育感覺就像這兩位偉人對於自身的研究到最後所遭遇的冏境,
高斯足不出戶的專注於理論,對於理論以外的現實世界卻所知不多,連箭毒用喝的不會死人都不知道,
而洪堡實地的踏過大陸來量測距離,卻不知他多少的歲月付出的努力高斯用短短的數學公式就能獲得解答,
我想若能將理論與實務做個結合,或許能讓這兩個極至走向完美。
片尾當中特別提到高斯兒子最後的際遇,他於電影當中與高斯起了嚴重衝突最後移居美國,
他雖然不像老爸般有天才的腦袋,也不符合他老爸對他所抱有的期待,
但他相對於高斯,到了最後卻擁有自己的事業及幸福家庭人生,這當中似乎也產生了有趣的矛盾,
所謂的矛盾,就是看不出其中誰對誰錯,
而全在自己對於人生的抉擇,
我想或許對於高斯而言,能夠滿足他在數學領域的好奇,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也說不定。
最後來做個小結:
對我而言,科學這種東西聽起來似乎對不了解的人,總是多了份死板沉重,
我認為能將兩個科學家的故事做結合拍的這麼輕快活潑實在不容易,
而藉由兩位科學家人生故事一動一靜交錯呈現的方式,
除了能夠抓住觀眾感官上的刺激,還能給予觀眾更深一層的反思,
看見擁有聰明腦袋的一體兩面,也看見人生在抉擇上的矛盾。
在觀賞的時候除了可以了解這兩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也能從其歷險故事當中得到有趣的科學收穫,
在畫面的呈現上,相信你也可以感受的到,導演對於取景部分的用心所在,
有些大自然的畫面真的會讓人一看就覺得心曠神怡。
我個人是還蠻喜愛這部電影的,推薦值得一看,
然而我認為目前如果還在猶豫是否要將畢生奉獻給科學的人
(例如懵懵懂懂的大學生,即將簽博班的菸酒生等........),
更要看看這部電影,或許可以從中獲得某些不一樣的啟發。
-----------------------------------------
胡言亂語:
想想這兩個內容要是獨立出來將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洪堡的探險除非拍成奇幻內容,能夠用虛幻的情節將高潮一層一層往上架構,
拿電鰻電自己身體這種事情也不可能兩個小時的故事內容中不斷瘋狂的出現,
畢竟命只有一條,他能活著應該還是有個底限在,也不可能看他一直被拔牙,
因為其中的血腥層度最後只會被歸類在《恐怖旅舍》系列,這樣就一點都不科普了!
那如果只演高斯的故事,除非大部分的內容都在講他嫖妓的風花雪月,
不然觀眾大概看沒多久應該就會睡死成一片,
但都在講風花雪月雖然感官上很刺激,但這樣的內容其實我相信日本已經詮釋得相當出色,
到最後雖然有機會科普,但應該也會走向健康教育那一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