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演:Andres Muschietti
演 員:潔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Nikolaj Coster-Waldau、Megan Charpentier、Isabelle Nélisse
類 型:恐怖
發行公司:UIP
上映日期:2013/3/8 晚場起
中文電影預告
一.電影介紹:
2008年由Andres Muschietti所導演的短片《Mama》。
故事描述一對小姊妹維多利亞(Megan Charpentier飾)及莉莉(Isabelle Nélisse飾),幼年時遭父親遺棄在野外的破舊小木屋,她們的叔叔路克(Nikolaj Coster-Waldau飾)與其女友安娜貝爾( Jessica Chastain飾)於五年後順利找到並領養她們,在領養這對姊妹期間,家中不斷可以聽見不明低語的聲音,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不可解釋的現象接踵而至,兩姊妹在消失的五年當中如何得以生存下去的謎底,也隨著這些怪異現象的出現逐漸明朗。
《Mama》這部電影原本是Andres Muschietti導演在2008年所執導的同名短片所改編,短片短短三分鐘,但卻清楚呈現出這位導演對於驚悚的呈現方式,以及幼年時期大家對內心恐懼的詮釋;然而雖然預告片及大多介紹都是寫《羊男的迷宮》導演Guillermo del Toro最新力作,但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導演就是Andres Muschietti,之前由Troy Nixey執導的《別怕黑》也是如此,而Guillermo del Toro在這兩部電影中,則是擔任監製或製作人。會寫這段純粹是因為一開始我也是慕名而前往觀賞,這種情感被欺騙的感覺還是會讓我想抱怨個兩聲,但也不得不承認看完後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觀後感想:(框框內有雷,請愼入)
各國的鬼看久了會發現其所維持的特色大同小異,也就是說鬼幾乎都長的差不多那樣,
這部電影的鬼比較不一樣的應該就是有嚴重脊椎側彎,
以及手腳過於軟Q等問題,但當大家看完電影也會了解會造成這樣畸型,並非沒有原因;
至於會讓你倒抽一口氣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在畫面或聲音不斷被凝聚時,從無至有的驟變,
或者是再多一層次的先讓你感受到危機解除,當你鬆一口氣時再將驚嚇點釋放出來,
以人體生理學反應來解釋的話應該就是"呼~~~~~~~~幹!"。
再無聊一點的,等了老半天鬼沒出來,也沒有後續的鋪陳,但下一幕的銜接可能是男主角在釘木板,
突然出現的聲響就算跟鬼沒關係,也足以讓觀眾自己嚇死自己。
以上這些內容相信在以往的恐怖片屢見不鮮,當然在這部電影也絕對不會錯過,
那這部電影的特色到底在哪裡?
電影聯想力:印度狼童 卡瑪拉(Kamala)和阿瑪拉(Amala)於1920年在印度尼德纳布爾被發現,與狼群共生的年幼女童,兩位女童被發現時的實際年齡已經無從得知,卡瑪拉看起來像是7到8歲,阿瑪拉被發現時只是嬰兒,推測大約有1歲半。卡瑪拉和阿瑪拉的生活習慣都顯示出野生狼的行為。她們因為以四肢步行姿態而導致手掌及膝蓋磨成了硬皮,她們都喜歡夜間活動,厭惡陽光。有高於常人的夜視能力,敏銳的嗅覺及更優越的聽覺。喜歡生肉的味道,食相像狗般將從碗中溢出到地上的食物舐乾淨。她們對觸覺過敏,不喜歡穿衣服,實際上她們看來對冷熱並不在意。小女阿瑪拉除了恐懼之外,鮮少顯露人類情緒。 |
電影當中的兩位小女孩,在消失的五年當中是由名為"Mama"的鬼魂所扶養長大,
基本上他們所表現的行徑與上述我所聯想到的例子幾乎相同,而這樣的劇情設計讓我覺得相當有趣,
首先在行為模式上,由於長期在野外求生,所以他們行動上異常靈敏,
這種異於常人的快速動作所產生的不可預期感,以及動物般的爬行姿勢,
在畫面上給人的感覺就格外驚悚且難以捉摸,
往往這種異類畫面不是鬼本身就是被鬼附身的人才有機會表達,如今透過這樣的劇情設定,
讓這部恐怖片不只是鬼嚇人,同時也帶來人嚇人的雙重驚悚效果。
而在思考模式上,也衍伸出社會價值觀與內心情感認知上的衝突,
莉莉這個角色由於被遺棄時年紀還過小,
在荒野成長過程中,是由"Mama"在這段期間扶養陪伴他們長大的,
所以語言及認知上的建立上,就少了一分人性,卻多了一分鬼性,
也就是說若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媽媽的肖像,畫出來的將是一位孤魂野鬼;
人鬼疏途,在正常情況下鬼在結束時終將與人分道揚鑣,這時就產生了一個矛盾點出來,
若將莉莉與她認知上的母親拆離,於外在社會觀感上合情合理,
但對莉莉而言,為何過去與她朝夕的相處的"媽媽"就這樣地要離開她?在內心上想必是慘忍的衝擊,
此種矛盾在結局上就變成一個重大轉捩點,並用攸關生死的方式讓觀眾可以放大感受,
讓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及從中衍伸出的情感矛盾內容在這部電影中充分發揮,
所以我認為我看到的不只是追求恐怖驚悚的類型電影,其在劇情及內容層次上也相當豐富。
Guillermo del Toro在《別怕黑》擔任製片時,
其實整體的場景風格承襲了《羊男的迷宮》這部電影特有的精緻藝術美感,
到了《母侵》擔任監製時,這樣的藝術性從場景轉移到鬼魂,他們試圖讓鬼魂以華麗的方式畫下句點。
而這些電影的共同特色,就是都與小孩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都曾被這些小孩的尖叫聲嚇個半死,
在恐怖片當中就算她因為老鼠出現而尖叫我們都會以為鬼出現了,
她們所聞所見都可能誘發我們內心的恐懼,
運用單純可愛的童言童語,若無其事的告訴你”爸爸,窗戶外面有阿姨站在那裡,她沒有腳”
這樣的單純所襯托出來的恐怖讓人感覺格外真實,也相當適合做為開啟恐怖大門的鑰匙,
電影當中這兩個小孩,都是不語則已,一語就準備要驚死人,
藉由她們言語的引導,使觀眾內心對即將看見的畫面開始想像,並作情緒的累積及宣洩。
我個人相當喜愛維多利亞(Megan Charpentier飾)及莉莉(Isabelle Nélisse飾)兩個小孩的演出,
維多利亞這個角色,在一開始時給人的感覺陰沉,對外面世界充滿防備(簡言之就是結屎臉),
到了後面階段,她的情緒轉為掙扎,她需要不斷的做選擇,在自己與妹妹跟”Mama"間做選擇,
在"Mmma"與安娜貝爾間做選擇,觀眾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她內心拉扯間的情感流露。
而莉莉這小孩,可能從小有認知來就是由鬼魂帶大,所以表現出來的特質雖然沒被鬼附身,
但基本上行為舉止跟中邪沒什麼兩樣,是個陰氣非常重的小孩,我想電影當中最可怕的不是鬼應該是她,
然而她的眼神可以說是相當有戲,在一開始的時候給人感覺是對外面世界充滿了恐懼,
中間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對這世界的無感空洞,
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是,當她的一眸一笑展露出喜悅時,通常對象都是對著"Mama"。
而我也相當喜愛導演在電影中說故事的技巧,
有別於一般單純運用聲效或突發驚悚畫面來製造恐怖,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電影中有一幕他運用誤導的方式,讓觀眾以為兩個小女孩正在搶毛毯玩耍,
接著再以一牆之隔的方式,讓觀眾可以在一個畫面中,了解到牆內外兩個事件的進行,
最後觀眾就會發現這兩個事件間的關聯以及毛骨悚然的蹊蹺,
我們在這種技巧的引導下,會發現這不只是單純的感官刺激,
而是會發自內心對你所看到的內容產生恐懼;
這個導演除了運用誤導的方式來營造恐怖外,也不忘在恐怖的同時開開鬼的玩笑,
當然這種玩笑不是像《609猛鬼套房》般的惡搞,會讓你覺得很瞎,
而是合情合理的在不破壞整體恐怖氣氛情況下,點到為止的幽默。
然而這部電影當中,大部分觀眾覺得比較瞎或覺得有所遺憾的,就是結局的部分, 其實電影當中對於靈魂的扭曲,是因為死時沒將遺物帶走這件事,特別做了解釋, 也對於這位"Mama"的死因,經過了醫師、維多利亞、安娜貝爾、路克零星拼湊, 最後經由鬼魂親自托夢,才將整個"Mama"的死因及她所想要的東西給拼湊完成, 電影當中所有的設計都有其目的,最後才得以解釋其因果關係, 但問題在於這部電影大費周章的解釋了許多因,但所得其果卻不符期待。
而結局時鬼魂就這樣大辣辣的暴露在觀眾面前,沒有再特別營造懸疑恐怖氣氛做銜接, 鬼魂消失的方式,雖然華麗卻沒張力, 相對於先前的內容,觀眾似乎都可以預測劇情走向。 而電影當中鬼魂的戰鬥力也幾乎強到破表,理論上可以將安娜貝爾直接弄死, 但卻弄個半死不活讓她去表現出對於這兩個非親生小孩的母愛堅持, 給人感覺就會有些刻意而灑狗血,這是我絕得比較遺憾的部分。
當然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結局的安排方式,獲得了意料之外的驚喜, 這樣的結局雖然殘忍,但看著最後一幕她躺在"Mama"的懷中安祥幸福的睡去, 或許能繼續陪在她內心認定的媽媽身邊,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這就如同我先前所說的社會觀感與情感層面上的矛盾,而導演則選擇直接挑戰社會觀感, 所以對於圓滿結局的定義,其實見仁見智。 |
最後來做個小結:
我覺得以一部恐怖片而言,這部電影劇情內容上,算是相當不錯,
就內容上,以由鬼扶養的小孩做出發,
不僅可將她們的異類行為做恐怖發揮,把人搞的根鬼一樣可怕,
又可將情感及情緒變化的豐富度做出來,其中這部分的詮釋,由兩位小女孩發揮的可圈可點;
另一方面,其實電影當中的鬼魂又相當具有人性,可以說是人性負面的衍伸物,
可以從中看見對於失去所愛的憤怒,以及極為強烈的佔有慾,
反過來想想,如果你是一位佔有慾極強的母親,
對於小孩所帶來的恐懼,是否就如電影中的鬼一樣可怕呢?
這部電影不乏以往運用聽覺及視覺上的凝聚,做突發轉換來達到驚悚效果,
但更特別的是,排除這些以外,如何運用劇情及說故事的方式,讓你發自內心的感到毛骨悚然,
而藉由導演說故事的手法,觀眾可經由誤導後得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至於最後的句點畫的是圓是缺,我希望看過的人可以憑自己感受一起做個分享。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看單純驚悚嚇人的恐怖片,
但要是其劇情內容讓人覺得相當有趣,就值得讓人一探究竟,
所以就驚悚度以及內容豐富度而言,推薦大家前往觀賞。
城市通活動 http://www.citytalk.tw/event/19559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