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演:周美玲
演 員:陳妍希、陳意涵、言承旭、鄭元暢、吳君如、任達華、李小冉、茅子俊
類 型:劇情│古裝│愛情
發行公司:威視
上映日期:2012/12/28 晚場起
片 長:122分鐘
官方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rippleofdesire
電影中文預告
電影介紹與觀後感想:
電影中講述於明朝末年,中原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在海禁政策的實施下,
海盜盤據的流嶼意外成為了一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故事以這座孤島上花漾樓中的兩位當紅歌妓-小霜(陳意涵 飾)與小雪(陳妍希 飾)延展開來,
然而如日中天的兩位歌妓,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候考驗著她們的,卻是一場怪病。
導演周美玲以拍攝紀錄片聞名,其執導的《艷光四射歌舞團》獲得41屆金馬多項大獎,
《刺青》更是獲得2007年柏林影展同志電影最高榮譽的「泰迪熊獎」,
這次所拍攝《花漾》突破以往同志電影的題材,改拍異性電影,
並將古裝劇的內容導入現代感,其呈現的情感觀點或許就發生在你我的生活當中,
希望在觀賞的同時,大家能細心感受每個角色情感上的複雜層次及其中內涵,
或許能在他們的的抉擇中,看見有別於表象的意涵。
電影中的分水嶺:痲瘋病
麻瘋病是一種由痲瘋桿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此病菌在1873年時由挪威籍醫師漢森發現,因此又被稱為「漢森氏病」,藉由破損皮膚及呼吸道傳染,傳染性極低;在1940年抗生素發明以前無藥可醫,由於病患周邊神經受到侵犯,導致其腳趾或手指麻木甚至喪失知覺,伴隨而來的是不同層度的皮膚病變,嚴重者往往面目全非,所以往往社會大眾會對痲瘋病患產生畏懼或者偏見;在古代痲瘋病患可能遭遇流放或者活活燒死的命運,但在現代有95%是自然免疫,99%的病菌吃藥一周就能消除並切斷傳染性,持續吃兩年藥物病情變能基本治癒。目前台灣的痲瘋病患都是無菌的狀態,大部分只要去各大醫院做病程監控及護理,僅少數年長或殘障病患由樂生療養院照護。 |
特別介紹這樣疾病,主要是因為在觀賞這部電影的時候,
會發現各種角色的故事線,遇到它時,就會接受到考驗,其中可能是一種抉擇,也可能是一種轉折,
藉由這項考驗,我們能看到的是小霜小雪姊妹倆儘管知道對方染病,仍然不離不棄的動人親情,
也能透視電影中男人的靈魂之窗是否能不被蒙蔽,對花漾姊妹真情相守,
或許這樣疾病在這場愛情的豪賭中,扮演莊家的角色,
在緊要關頭大喊"下好離手~開!",然後看著幾家歡樂幾家愁。
而除了是一種考驗以外,會發現導演也利用了其中的病徵製造出了戲劇張力,
入座的觀眾請隨時做好演員手指隨時會被拔斷的心理準備......
我小時候曾經跟著慈濟去參訪樂生療養院,我不得不承認當我看見這些漢生病患臉部傷殘或者手腳扭曲時,難免心生畏懼,然後又覺得有些難過。但或許藉由這部電影,大家會重新重視,其實如漢森病這類的疾病傳染力並非如同大家表面上所看見的這麼可怕,且目前大多數病患已是無菌不會傳染的情況,希望大家之後看到他們能夠用真情對待,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
感情的路上義無反顧:(黑框內容有雷,慎入!)
陳意涵與陳妍希繼《聽說》後,再次攜手詮釋姊妹情(但陳妍希變包子臉,心都碎了..)
電影當中小雙與小雪這對姊妹倆在性格上截然不同,
小霜表現出較機警、現實,給人一種較冰冷、極端的感覺,
而小雪則天真內斂,面對問題時相對於小霜的強勢,小雪顯得較逆來順受,
相對於小霜的冰冷,較能感受的到其個性上的溫度。
在親情的構築上,個性、人生觀都背道而馳的兩人表面上看似對立,實際上卻帶來相輔相成的效果。
舉例來說,兩個角色的互動上小霜強勢現實的個性,讓她處在兩人關係上的主動端,
在生活、情感的層面上不斷地想將現實殘酷的一面灌輸給小雪,讓人覺得在被動端的小雪在想法表達上略為受迫,
但實際上小霜這些舉動到頭來,都是打從心底的想保護小雪,免受現實社會的迫害。
在故事的尾聲兩人因痲瘋病不被花漾樓接受的關係,不得不分道揚鑣, 然而儘管兩人身處異地,但仍然用另外一種方式不約而同的替對方著想, 當我看到這個畫面時,再回想兩人先前個性上的對立、衝突等情節時, 會覺得這些設計都是在為結局醞釀更深一層的溫暖, 讓這種親情上根深柢固的羈絆用強烈的方式在最後展現開來, 相對於愛情,親情似乎顯得格外真摯動人。 |
而陳意涵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也顛覆了以往傻大姐的形象,
如同這張劇照所呈現出來的表情般,我相當喜歡這種情緒深邃的放空所呈現出來的情感,
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極致的悲痛、無助以及絕望,
她所詮釋的角色個性較為冷酷強勢,此種個性的角色搭配她對小雪所付出的溫情,
若走上悲劇的結尾,中間所帶來的落差轉換,會讓人在最後格外覺得淒涼,心生同情。
然而這部電影在歌妓的展現上,感覺似乎少了些一種韻味,
印象中這類的電影都會有一些臉部的特寫,用撫媚、勾引的眼神,使大螢幕前的男人投入電影情境中,
其所帶來效應輕則臉紅心跳,重則魂牽夢縈,但這次給我的感受則是一種清新偶像的感覺....,
若要說有甚麼臉紅心跳就純粹因為我也很喜歡陳意涵!
這是片中一開頭的畫面,故事採用倒敘法的方式,但這部電影倒敘的手法也是我很喜歡的一環,
以往的倒敘法可能是先告訴你故事結果,然後再從故事的開端慢慢地走向這個結果,
是一種讓觀眾從一頭霧水導向恍然大悟的過程,這是一般的情況;
但這部電影的特色在於,它的倒敘是告訴你"如果"而不是告訴你"結果",
它在情感上,說的是一場賭注,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無論你相信真情與否,結果沒有絕對好壞, 我們在感情的道路上容易沉迷,儘管過程中受到傷害或充滿懷疑,但走過的人總是心甘情願
小雪選擇相信真情,即使賭上如日中天的歌妓身份,也不願過瘋給文秀先生(鄭元暢 飾),願意與他遠走高飛,然而當文秀發現小雪有痲瘋的瞬間,竟驚嚇得落荒而逃,儘管後來回心轉意,但仍無法撫平小雪心裡的傷痛。 小霜選擇不相信真情,玩弄愛情於股掌之間,然而當面臨夢境相同的情況時,她選擇了不賭,不讓刀疤(言承旭 飾)發現她身上的痲瘋病灶,然而沒想到她被流放漂流在海上時與刀疤相遇,刀疤不顧其痲瘋醜陋的外貌,給予她真情的擁抱。 電影在最後小霜漂流時,似乎遇見了刀疤,但刀疤上岸時又沒帶著小霜,然而這段的鋪陳似乎留有想像空間,上面的內容是假設小霜還是活著的情況,那假設小霜已經死了,那刀疤的出現是不是代表著她內心深處對於這段真情的渴望呢?希望有不同看法的人能夠一起分享。 |
外剛內柔花月娘:
花月娘(吳君如 飾)為花漾樓的樓主,給人的感受上顛覆傳統媽媽桑的風騷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堅強以及現實,從小就收留並栽培小霜以及小雪,視她們為賺錢利器,
得知小雪染上痲瘋無法為其賺錢時,態度馬上轉為尖酸刻薄,相當現實,充分展現媽媽桑的狠勁!
她將她的事業賭在花漾雙陪身上,但對她們如此苛刻的結果,就是遭到小霜的算計,
花漾樓最後付之一炬,"花漾雙陪"也淪為"花漾雙賠"。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角色卻又是她們的導師,教導她們學會獨立自強,
劇中她曾告誡她們"只有擁有自己的花樓,你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
也曾告訴小霜"寧願將來與她打對台,也不要花漾樓出去的歌妓一夜倒下",
劇中在這個年紀的角色,對於情感的態度,相對於年輕人的轟轟烈烈似乎較為平淡隨興,
只想維持一種需要時才互相依靠,平常時各忙各的,留給對方相當多的生活空間,
但當最後得知海爺(任達華 飾)死去,以及要親手流放小霜時,
那壓抑許久的情感,從眼眶中釋放出來的那一瞬間,
讓我感受到儘管外在表現的再怎樣強悍也掩飾不了在她內心中那個柔弱的女人。
現在開始,請轉頭看看,辦公室內是否有符合上述資格女性,
40歲以上的未婚單身女性,工作能力很強,對工作充滿熱忱,感情生活空白,
老是對你頤指氣使,偶爾還會講出類似劇中的台詞"只有爬到我這個位置,你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
咦!~這不就是我們的老闆娘嘛!!!!
雖然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文化多元、外交頻繁的島國,理論上是能夠包容各類種族文化,
但任達華以及吳君如在這部電影中那字正腔不圓的國語發音,我想還是會有部分觀眾難以接受的白眼,
基於商業市場及不違背故事背景的考量上,我也覺得能夠睜一隻耳閉一隻耳啦!~~
甄心換絕情
甄芙蓉夫人(李小冉 飾)這個角色算是我在這部電影中看了最有感覺,也最喜愛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李小冉所散發出的古典美感,是最符合這個時空背景下的人物,
另一方面來說,觀眾對於這個角色的認同感,會隨不同的時間點做變化,就像在天秤的兩端一般。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子,是由她的丈夫李二少(茅子俊 飾)所描述,此時李二少在小霜面前, 將她描述成一個眼裡只有錢而沒有老公的人(這是我們對此人物的第一印象); 到了後來,李二少為了在流島與小霜長相廝守, 與海盜共同設下了一個騙局(他認為他的老婆不可能為了他,而投入如此大的贖金, 如此一來他就能以被綁架撕票之名,待在流嶼與小霜共度餘生。) 芙蓉夫人為了從海盜那贖回她的老公,不惜變賣拋棄一切家產,親自來到流嶼, 沒想到她對老公的真情換來的卻是一場背叛騙局,此時觀眾會對她際遇倍感同情; 然而她從流嶼回中原的船程上,原本船上的海盜由於她是中原來的女人,且交易已經破裂, 決議要將她撕票,是海爺對此女人一見鍾情,不顧眾兄弟的觀感,將她護送回中原府上, 沒想到他的真情換來的卻是一場死亡圈套,他慘死前口裡不斷激昂喊著"芙蓉!~芙蓉!" 但一門之隔的芙蓉卻選擇默默含淚,而見死不救,此時又會讓人覺得"最毒婦人心"啊!~
所以觀眾對於這個角色的認同感上,會如同天秤般極端的擺盪, 一開始經由丈夫口述認為他視錢如命,而後又對她的遭遇倍感同情, 最後又對她的無情而捏一把冷汗,此種強烈擺盪的關係對我而言是相當有趣的。 |
芙蓉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海爺(任達華 飾)是這座流嶼上的海賊頭頭,其實我真的從心底認為劇中兩位較年長的角色,
對於這部電影的時空背景,以及他們以往的電影形象等等,對這部電影是有加分作用(排出腔調不談),
像任達華在這個角色的詮釋上,他對人所展現的威嚴,行動上不受拘束的霸氣,
以及對各個底下兄弟的平等照顧等等的表現,讓觀眾可以很容易認同海賊王這個角色,
(劇中有一幕刀疤為了自身情感瀆職,拋下一老一少照顧他原本該在颱風天看守的港口,造成他們傷亡,
雖然刀疤在電影中,可以算是海爺的左右手,但面對弟兄因此而喪身,海爺還是不留情面的懲罰他。)
海爺這種長者角色,在電影中擁有許多的經驗與歷練,能夠用他的智慧在適當的時機提點年輕人,
當與年輕人這種不同的元素同時存在時,對於電影的可看性通常有加分的效果,
然而這樣的角色在最後卻走上悲劇結果,我想其中的用意也是別有用心。
心肺復甦術(CPR)乃1960 年Kouwenhoven 醫師所發明的閉胸式心肺按摩術(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後經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於1966 年正式建議全國醫師及相關之醫療從業人員學習;此技術乃廣泛的被應用於瀕死病患的急救過程中,並成為醫師及相關專業人員必備的基本技能。
我看大家看到當海爺跳下船救回自殺的芙蓉夫人後, 在實施CPR的時候,都發出了一些疑問的聲音,明朝末年那時候就有CPR了嗎? 經過小弟我實際求證,發現明朝末年大概是在1650年代左右, 根據西方參考資料明朝那時候似乎是還沒有CPR的! 那海爺對芙蓉夫人這樣又親又壓的到底是怎麼會事...... 但搞不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1960年前就發明了,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我國東漢時代張仲景(150年)的《金匱要略》一書中,描述急救上吊自縊的患者時,是這樣寫的“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將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著勞之……”這段文字所記載的治療方法,就是說當遇到自縊身死患者時,不能把上吊的繩子割斷,而要先把病人抱住,慢慢解開繩套。然後把病人放在被子裏保溫,不要著涼。需要三個人來進行急救,一個用兩腳抵住病人的肩部,一個人用雙手按患者的兩側胸部,一上一下地按壓放鬆;還有另一個人用手分別扶住患者的兩上肢,一屈一伸,和按壓胸部的那個人互相配合。這樣的急救動作,要持續進行一頓飯的功夫,也就是大約半個小時左右。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把病人救活,不多一會兒,患者就會開始呼吸,睜開眼睛。這時候,還要繼續做下去,不要停止,才能把病人真正救活。 沒想到有跟我一樣認真的網友,去查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否早已有心肺復甦術這種東西? 為了他我特別加載更正此段落!!! 經過查證,發現早在東漢《醫聖》張仲景,就已經對上吊自殺的患者做過類似的動作並記錄下來, 但其中紀錄的內容,類似現今CPR當中胸外心臟按摩的一環, 至於口對口人工呼吸的部分也早在其他典籍紀錄, 然而西方1960年所發明的CPR,則是將胸外心臟按摩與口對口人工呼吸結合起來, 於瀕死病患上做治療,所以我認為不能說張仲景是CPR發明人, 但可以確定的是口對口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臟按摩, 都早在明朝以前就分別被使用並記載在不同典籍中。 所以海爺摸胸有理!親嘴無罪!~~~ |
還記得最一開始由於海禁政策的實施,中原官員過來招降流嶼的時候,
海爺告訴那些官員:「天下沒有公道,寧可搭小船漂泊在海上;做人最大的憂患,莫過於束緊腰帶站在朝廷上。」緊接而來的便是海盜與朝廷展開的對立衝突;這段故事其實在三百年前是真實發生過的,由此可見當時的海盜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島嶼,就有如此濃烈的情感及捍衛意識。
但是,一位從中原來的甄芙蓉夫人(李小冉 飾),
似乎讓海爺對於這座島及對弟兄們的真情,起了些化學變化....。
芙蓉夫人在海賊船上回中原的航程中,面對自己丈夫的背叛,傷心欲絕跳海自殺, 海爺見狀跳下海搭救,救上岸後,儘管兄弟們堅信中原來的女人是個禍害,一定要將其剷除, 但此時的海爺早已對芙蓉夫人一見鍾情, (被丈夫拋棄之後又遇到願意救美的真英雄,此種劇情的方展通常會走向.... 海爺告訴弟兄們"他對這座島,這隻船上的兄弟都是真心的,他對這個女人也是真心的" 看到這裡,我相信以他對這座島,這群海賊的情感,是經年累月的真情, 但對一面之緣的女人懷有真情,我想莫過於也是一場豪賭, 其最後的下場已在芙蓉夫人段落介紹過,死狀也是所有人當中最悽慘的, 然而對於這個年紀的男人來說,能夠遇到一個讓他一見鍾情,願意真情相待的女人, 或許就算死在這朵芙蓉花下,也是甘之如飴。 |
我覺得大家在觀賞時可以去思考一下中原與本島的人員關係,以及海爺這個角色的整體發展, 想想為何故事發生的地點是要在一個流嶼,而不是在中原本土, 然而故事中海島人物只要與中原人士搭上線的,最後似乎都是以悲劇收場, 海爺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對於流嶼的強烈捍衛意識, 到最後為了一個一見鍾情的中原女人而豪賭一場,背棄兄弟意見的結果,最後落得死狀最為悽慘。
如果套用在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上,是否在暗示著甚麼呢? 或許導演也別有用心的,將對台灣現今局勢發展的看法,寄託於她的作品當中。 我想這是這部電影中,可以體會到的另一番趣味。 |
美中不足的遺憾
我覺得觀眾其實也是電影的一部分,
最大的風險莫過於,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觀眾在螢幕前的第一時間接收不到。
這部電影我相信看過的人,一定會有相當兩極的評價,
我會覺得這也算是導演對於自己作品的一項豪賭,挑戰不同以往的新穎題材,
可能是由於大部分的人對於這種抒情古裝的內容,
以及這些年輕偶像演員的形象,已經有根深柢固的輪廓存在心裡。
這部電影當中的卡司內容,似乎在為這部介於古裝與現代的電影尋找平衡點,
對比任達華、吳君如、李小冉的形象,會覺得台灣年輕演員似乎還在演現代偶像劇,
加上台詞的設計上,太過於現代白話,很少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深度對白,
似乎較表達不出我們所認知的古裝劇的人物形象。
再來的話,就是特效這部份了,
上面這張圖,如果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有注意到的話,
會覺得後面海平線的地方,在傍晚時分,所展現出來粉紅色背景,似乎有點不自然,
我一看就跟我旁邊的人說"背景是不是怪怪的....。"
以及在教坊內(石灰岩洞),的背景道具,或者是街上的一些招牌等等....,,
似乎都有點太新了,會讓人覺得與古裝劇這個題材似乎格格不入,
我想這些都是我發現的問題所在,
然而我在想可能受限於古人情感表達方面的內斂,
在於鋪陳角色間情感的部分,可能太細膩的部分觀眾較難以接收的到,
這部電影2個小時,我在觀賞時大約在1小時又多一點點的部分,
才重新又被一個驚人的轉折給拉回電影情緒當中,
我們可以從當中感受到這些角色情緒上的壓抑、複雜,
但似乎在感受上還不是那麼的強烈,眼淚醞釀了很久,但就是沒有落下的衝動,
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讓我感到最遺憾的地方。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主觀感受,覺得這些表現方式很好的,我也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
我個人蠻喜歡 花漾原創音樂的部分,真的蠻好聽的!
最後送上萬芳所演唱的電影主題曲《歌妓祭鬼》,讓大家從中聽出故事的淒美!~
終於來到了最後,要做個小結啦!~
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各種不同年齡層的角色,面對情感時的態度,
以及一旦沉迷自己的選擇時,即使受傷也心甘情願義無反顧。
劇中這些角色的情感生活投射到了現代,或許就是你我的感情故事,
台灣的電影珍貴就在於這種情感層次上的廣度,雖然在資金及資源上可能遠不如對岸,
但這種情感上的浩大或許可以勝過投入大筆資金造就的場面浩大。
這部電影的鋪陳上,感覺較為保守了一點,
先一步一步為角色間的關係扎根,到最後在走向高潮,
我不得不承認在轉折之後的後勁一層比一層高,
但在那之前若能在某些環節上多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或許會更好。
電影中角色在情感上做出了豪賭,然而導演似乎也在這部電影中做了豪賭,
運用了中港台不同世代的演員,意圖顛覆觀眾對古裝片的既有概念,
然而成效有幾分,我想就見仁見智了,
畢竟要現代人去想像詮釋古代人,情感上細膩又帶有矜持的傳達方式,本來就有一定難度,
那要觀眾在觀賞的過程,去注意並接收到這其中的細膩,我想更是難上加難。
片中到了台灣的馬祖、高雄、彰化及台灣海峽等地進行拍攝,達到了行銷台灣的效果,
在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同時看到親情、愛情,更可貴的是導演對於台灣的感情,
我想相對於同樣拿到國產電影長片輔助金的寶島雙雄而言,這部電影可以算是真正的愛台灣啦!
(點入之後就可以知道我對寶島雙雄這部電影有多吐血了......)
所以推薦給像我一樣喜愛陳意涵(個人私心)或者是愛台灣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