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演:楊貽茜、王傳宗
演 員:黃姵嘉、姜康哲、歐陽倫、張詩盈、高英軒、錢薇娟、李志奇、李之勤
類 型:校園、愛情、喜劇
發行公司:博偉電影
上映日期:2012/6/15 晚場起
片 長 :110分鐘
還記得5/28特映會開演前,窗外傳來令人倦怠的滴答聲,
我無力的拿起了兩張特映會票劵,盯著它們(她們)看了好一會兒,
"不行,女主角太可愛了,我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
很幸運的,就這樣一個轉念間,
我看了今年6月最好看的一部國片。
電影介紹:
寶妮與米妮(黃姵嘉 飾)為一對雙胞胎,她們兩個從小由於外貌非常相似,
所以人們常常會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兩姐妹,
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寶妮逐漸無法了解,明明是不同的兩個人,
籃球教練總是將兩人相提並論,而得不到個人的認同,
連心儀的男生都因為外表的關係而追錯人,
兩個人間總會有一個人成為影子,成為被忽視的獨立存在。
優果(歐陽倫 飾)是一位品學兼優的辯論社社長,
這樣一位辯才無礙的男生遇到米妮卻有了語言障礙的困擾,
而永平(姜康哲 飾)對寶妮一見鍾情,也展開了猛烈的追求,
然而錯就錯在木訥的他,一直都沒發現,原來,他追錯人了!
這樣的陰錯陽差也讓這場青春喜劇熱血開演。
觀後感想:
當我看著電影畫面問自己比較喜歡妹妹米妮,還是姐姐寶妮時,
我想同時間我也認同了黃姵嘉的演技,
這部片中寶妮與米妮都是由黃姵嘉一人分飾兩角,再利用特效的方式將兩人呈現在同個畫面上,
就視覺上可能利用辮子綁法不一樣之類的差異,讓觀眾分辨出兩個人,
但為什麼兩個相同的演員出現在同個畫面時,會讓人覺得像相異的兩個人在對話?
這種內心上的錯覺決對不單單是視覺上可以去作矇騙,而是詮釋上的功力。
在片中的寶妮個性上的展現比較有曲線,
她一直企圖想證明自己的存在,表現出較多的想法與掙扎;
米妮個性上感覺較平滑單純,感覺她多半處在不了解,或者不知該如何應對的狀態,
而演員掌握到雙胞胎內心詮釋上的一縮一放,
所以在電影院中的我們,才會對相同的人產生相異的認知。
整部片子在觀賞的時候,是以寶妮的角度,
用述說她們成長故事的方式,來引領觀眾,
我個人還蠻喜歡這樣的方式,很像在聽一個人講故事,會想仔細聆聽並期待接下的發展,
而從寶妮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也更能看出雙胞胎成長過程中的內心衝突。
而片中導演也將大家高中原汁原味回憶給一一喚醒,
像電影內可以看到優果在追米妮時,每天送上一杯歇腳亭,
看米妮怎樣都不喝的情況下,最後乾脆全班一起送,
(其實他真的蠻海派的,為什麼以前我們班女生都沒有被這樣的人追過,不過送早餐的比較多。)
特映會結束的時候,有人問楊貽茜導演,
為什麼永平送寶妮是送波蘿麵包,波蘿麵包有甚麼含意在嗎?
導演表示以前她念的雄中,一下課就在茫茫人海的汗臭味中尋找一塊波蘿麵包,所以才拿它做代表。
我想這應該不是只有雄中才出現的,以前念松山高中的時候我也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一塊波蘿麵包阿!
差別就在雄中應該大部份都是男的,松山的汗臭味多了點女人香。
這波蘿麵包對我而言也意義深遠,以前我中午最愛吃大波蘿麵包+木瓜牛奶(人稱"大波"套餐),
吃了三年以後胸圍好像真的比人家寬了一些呢!
而王傳宗導演在特映會後也表示,片中許多色色...阿不對!是青澀的橋段,
都是他負責加進去的,像裡面有一幕就是寶妮偷跑去永平的座位,抽他抽屜中的衛生紙來聞,
導演表示:男生對於衛生紙的認知跟女生不太一樣。
所以當她抽起來聞的瞬間,我想在座很多男生應該心裡都跟導演一樣露出邪惡的微笑吧!
我想衛生紙這東西對一部青春喜劇來講,從"那些年"開始,就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了。
而由於楊貽茜導演高中時曾經參賽過HBL,
所以很難得能在電影中看到高中籃球聯賽,一些平時訓練或者比賽情況等等的元素呈現在電影裡,
我想對於高中時期如果就讀學校有參賽球隊的人而言,
在耳濡目染籃球風氣的情況下,對這種籃球熱血的感覺一定會有種懷念的熟悉感,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次在電影裡看見錢薇娟客串教練演出,
我把看到她出現在電影畫面的感覺歸類為某一種視覺上的新體驗。
對於優果這個角色,我覺得他所呈現的,是一種青春時期剛接觸到愛情,初戀時的意象,
感覺起來懵懵懂懂,雖然跟米妮有交往但兩人卻對這種感覺難以定位,
不知道他們這樣的關係是不是所謂的愛情,
兩人都在過程中試著學習接受這種如空氣般存在卻又抓不住的曖昧,
而這種單純簡單的情感,不也是現在讓我們所懷念的。
我想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也在於這些情感上的細膩呈現。
(女性導演造福的族群果然就有所偏心!為什麼只有男主角脫.....)
姜康哲在片中飾演永平這個角色真的再適合不過,
他的小眼睛讓他看起來凶狠的就像劇本內設定的黑道家庭,
同時用來演木訥或者呆呆的畫面也很融洽,
也因為他成功的表現出木訥的感覺,這種反差將笑果放大了好幾倍,
這大概是我看過功能最多樣化的"萬用小眼睛"吧!
在片中他也可以說是最執著的一個角色,
有趣的就在於他對於做錯事情這件事的堅持,
從一開始追錯米妮,到最後不分青紅皂白的與優果在寶妮比賽中大打出手,
他的執著讓他犯的錯如連環炮般一響接著一響,而這種搞砸一切的"笑應"讓整部片鮮活了許多,
但也因為這種單純的執著,讓他就算中途曾在電話中被意外打槍,最後還是成功聯繫上寶妮,
這種看似呆笨卻持續不懈的耕耘方式,雖然過程中可能辛苦且可笑,
但往往成功後我們反而會被這份執著給感動。
而這部影片由於是楊貽茜導演親身經歷的改編故事,
所以也將雙胞胎在成長中遭遇的困擾,以及尋求自我定位的過程描繪的活靈活現,
然而事實上,這些困惑並不是只有雙胞胎才會出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她們的投影,
只是對長像相近的雙胞胎來說,這些困惑相較於其他人深刻,
片中的寶妮也借由初戀的過程,慢慢的找到自己的獨立存在。
從小大到,就算不是雙胞胎,從父母到遠親近鄰也還是會拿兄弟姐妹來做個比較,
像"為什麼哥哥的成績總是比較好?""為什麼你就那麼愛玩不能像姐姐一樣乖乖念書?"
這些問題不要說是雙胞胎了,其他人聽久了也會覺得精神崩潰,
明明就是不一樣的兩個人為什麼總要拿來做比較?
也可能因此開始迷失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但我只能說,雙胞胎所有細胞都至少還被分了一半去,
不是雙胞胎的我們,兄弟姐妹聰明細胞我可是一顆都沒分到,是要怎麼比啊?
而照片中的這一幕,算是這部片中讓我較有感觸及印象的一段,
此時的寶妮與米妮這一起刷牙,而寶妮看著鏡中的米妮展開了一段與自己的對話,
看著這個畫面,讓我想起這不也我平常睡覺起來刷牙洗臉時所做的事情嗎?
我常常覺得煩惱或者意氣消沉的時候,都會看著鏡中的自己來做省思,展開一個人的對話,
這時鏡子裡的那個我,似乎就像另一個自己的存在般
(當然,如果有人格分裂的可能是多個存在),
也或許是我在跑步的時候,也常常會與另一個自己做溝通與掙扎
(今天明明說好要跑十圈的,你怎麼現在就累了,要撐下去堅持到底啊!諸如此類...),
而導演將個人省思的畫面,用雙胞胎的方式實際的呈現出來,這讓我相當印象深刻。
最後送上很好聽的電影主題曲,要來做總結了
其實在觀賞這種校園青春喜劇的時候,
難免會擔心會不會又看見跟"那些年"差不多的內容,
或者會由於青春搞笑的比重過多,而掩蓋了片中想表達的情感深度,
但在觀賞這部片子時,我看到的是有別於往的校園青春,
可以從這對雙胞胎在初戀中追求自我的過程裡,
重新的對那些青春熱血或單純悸動有所回憶,
也能借由她們的故事,看見從個人到所有人對於自我認同的省思。
是一部有回憶與感動又不乏爆笑的電影,
誠摯的推薦大家進電影院支持一下!
------------------------------
murmur:其實想打這篇文章想了很久了,因為看完後有很多感觸,
花了一點時間整理思緒,在台北特映會當天沒想到可以看到演員及導演
親自來到現場,聽他們分享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其實還蠻有趣的,還看
到傳說中的朱延平導演坐在電影院裡看電影!而我也沒有被特映會後貼
心送的波蘿麵包給賄絡唷!(因為太晚了,吃了好像會有點胖,於是我
留給家人當早餐);特映會後可以跟演員要簽票還有合照,不過由於我
看到正妹會害羞,所以就默默的走掉啦!
留言列表